不逞強運動…7年級女生 起義抗「塑」

感謝聯合報的支持與報導

【聯合報╱記者侯俐安報導陳易辰攝影



洪平珊力行「無塑人生」,除了使用竹柄牙刷
和木製柄畚箕,連垃圾袋也是報紙摺成的。

記者陳易辰/攝影 
牙刷、牙膏、洗面乳,我們每天從起床就開始接觸塑膠。儘管愈來愈多人試圖「戒」除塑膠製品,實際上卻是難上加難。七年級女生洪平珊去年開始努力實踐「不逞強」無塑運動,最近她還在台南租了房子,準備與外界分享她的「無塑人生」。

走進小屋,從掃把、畚箕、電扇,到自製的楊桃湯、捕蚊器,幾乎見不到塑膠的蹤跡。洪平珊從浴室拿出竹牙刷、兩個小罐子,裡頭是牙膏與洗髮精,來自花蓮一家長期經營無毒農場的主人,利用自然長出的雜草製成,「清洗自己,不一定要用到塑膠及化學製品。」

洪平珊,綽號「阿好」,是標準的台北女生。台大中文系畢業後,工作、步調快速,卅歲那年,一念之間想喘口氣,索性辭職到東部徒步旅行、學習無毒農法,去年隻身赴澳洲打工時,開啟無塑生活實驗。


竹柄牙刷。記者陳易辰/攝影
「沒想到,塑膠製品早已不經意滲入生活」,實驗才開始,她就遇上困難。

她在賣場遍尋不著紙包裝的零食,只能不斷抗拒內心「我想吃零食」的吶喊。受不了強烈渴望,有天她一口氣買回幾十包塑膠包裝餅乾,吃下第一口巧克力時,「內心真是充滿無限喜悅」。跟著她一起實驗的友人,也因做不到完全無塑感到沮喪。

她重新擬定戰術。她體悟到,實踐無塑不是要當苦行僧,要邁向這條正確的路,關鍵在「不勉強自己」。她拍下每周會用到的塑膠在臉書分享,從「認識塑膠」做起,知己知彼。

漸漸地,她找到更多克服方式,也減少垃圾用量,十天的垃圾量只有一百八十克,連垃圾袋都是報紙做的;她也開始學做餅乾,突破塑膠包裝的限制。

洪平珊說,從參加國小垃圾分類比賽至今廿年,她以為世界會因此變好,卻發覺「這些垃圾與我仍在同一艘船上」,絕對不是「回收了就與我無關」。她認為,即使創造一個完全無塑的生活仍有段距離,但可以不斷往這條路上前進。

目前她的小屋正在裝潢,最快下月成為「小事生活」無塑小舖。洪平珊坦言,自己不是手作達人,只盼望透過小舖分享經驗,讓更多人跨躍門檻;未來也可望讓旅客換宿,體驗一日無塑人生。



Share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